EN
行业新闻

低空安全防范,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——解析低空安全防范产业链现状及机遇

2025-05-17

低空安全防范:是指针对低空区域(通常指真高1000米以下的空域),通过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,对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进行安全监测、预警、反制及综合管理,以防范“黑飞”事件、保障公共安全及低空经济有序发展的系统性安全体系。

近年来,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,已成为全球竞逐的“新赛道”。从无人机物流到城市空中出行,从农林植保到应急救援,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。然而,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的激增,安全风险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问题。如何构建可靠的低空安全防范体系,既是行业痛点,也是未来机遇。

一、低空安全防范:低空经济的“基石”

截至2018年底,国内全行业无人机数量约为28.7万架,截止2024年底,这一数字已增长至198.7万架。成倍增长的无人机数量,给安全防范带来不小压力。

以杭州为例,据低空安全防范领域头部企业杰能科世总经理孙忠良介绍,2024年5月至11月底,杭州市民用无人机公共安全监管平台监控的3900平方公里区域内,侦测到无人机‌78万架次‌,平均每天达‌4300余架次‌,约70%以上为非合作目标(非合作目标是指未依法报备、不主动提供设备和飞行信息的无人机,简称“黑飞”)。

真实案例:

恐怖袭击:2023年11月,也门胡塞武装使用改装无人机袭击沙特阿美石油设施,造成2.8亿美元损失;2024年3月,乌克兰基辅市中心遭俄方“见证者-136”自杀式无人机袭击,致12人伤亡。

 

无意伤害:2024年4月,成都双流机场因“黑飞”无人机干扰,37架次航班延误超2小时。

 

恶意滥用:2023年8月,美国德州一男子操纵无人机向监狱投递毒品、刀具,暴露监管漏洞。

无人机的大量应用及不规范的应用,为低空安全带来严重挑战。

二、低空安全相关政策分析

2023年发布的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中明确要求,实行无人机分类管理,按飞行高度与重量划分为7类,实施差异化的适航认证与分级监管。强制要求无人机搭载唯一识别码、电子围栏及数据加密模块,飞行轨迹需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。明确禁飞区划定规则,重大活动期间可全域禁飞并部署多层防御系统(如雷达侦测+激光拦截)。

《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(2024-2030年)》提出,将“推动北斗导航、5G通信、AI算法等技术在低空管控中的应用,构建“空天地一体”的通信导航设施”作为重点任务。

与低空安全相关的基础性法规与制度还包含《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》、《推进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实施方案》、《低空反制系统通用要求》(民航局牵头制定)等,国家安全部也高度重视低空安全。

综上所述,低空安全防范的制度性设计目标是从“生产源头”到“飞行活动”的全链条规范,推动空域管理从“被动响应”向“主动防控”转变。

三、低空安全市场快速增长

低空安全应用场景覆盖城市安全(如高楼、交通枢纽)、关键基础设施保护(如核电站、水坝)、军事领域等固定目标的安全防范。同时,也包含重大赛事活动的临时性目标安全防范,形成从日常监管到应急响应的多层次防护体系。

2024年全球低空安全市场规模达68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485亿元),年增速29.3%,反制设备、监测系统占比超60%。国内市场规模突破150亿元,同比增长35%。其中,反制设备市场约48亿元、监测系统约62亿元、保险服务约16亿元,其他安全服务约24亿元。

 

四、低空安全防范产业链结构

低空安全防范按照全生命周期包含监视系统、处置系统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、应急救援四大模块,按照产业链的上、中、下游划分,分别包含:

 

上游:反无人机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‌

‌核心技术研发‌:包括雷达探测、无线电频谱监测、光电跟踪、导航诱骗、电子干扰等反制技术的研发,涉及算法设计、系统集成及硬件开发‌。

‌核心零部件生产‌:涵盖高精度传感器、信号干扰模块、通信模块、定向天线、数据处理芯片等关键部件的制造,支撑反无人机设备的性能优化‌。

‌解决方案供应商‌:提供定制化低空安防方案,如多源融合探测系统、AI驱动的威胁识别平台、自动化处置系统等,满足不同场景需求‌。

‌中游:集成服务商‌

‌系统集成与部署‌:整合上游设备和技术,构建“侦测-识别-处置”一体化安防系统,包括硬件部署、软件平台搭建及多系统联动调试‌。

‌运维与升级服务‌:提供实时监控、故障响应、技术迭代和数据分析服务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‌。

‌标准制定与合规支持‌:协助客户完成空域管理备案、安全评估及政策合规性审查,推动低空安防体系的标准化‌。

‌下游:主要客户及应用场景‌

‌政府与公共安全领域‌:

‌关键基础设施保护‌:核电站、电网、油气管网等区域的黑飞无人机防御‌。

‌大型活动安保‌:体育赛事、峰会等场景的临时性低空管控‌。

‌民航与交通领域‌:

‌机场净空区防护‌:防止无人机干扰航班起降,保障航空安全‌。

‌军事与国防领域‌:

‌军事禁区监控‌:应对侦查或攻击型无人机的威胁,强化国防安全‌。

‌商业与民用领域‌:

‌智慧城市管理‌:结合城市安防网络,实现低空全域感知与快速响应‌。

五、技术创新趋势

多源融合监控技术

通过雷达、ADS-B、5G/卫星通信和AI算法的融合,构建全天候空域感知网络,实现无人机实时定位、轨迹追踪与风险预警。例如,深圳试点虚拟空域数字孪生系统,使事故率下降56%。

智能风险预警与反制系统

基于AI和大数据的异常行为识别技术(如非法入侵检测、航线偏离预警)成为刚需,同时反制技术从单一电磁干扰向诱骗、激光打击等多元化手段升级。北京大兴机场的无人机侦测反制系统已实现15秒内锁定并驱离黑飞目标。

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

覆盖无人机“准入-飞行-追溯”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控平台需求旺盛,涉及飞行计划评估、动态调度、数据追溯等模块开发。

六、低空安防的典型商业模式

当前低空安防商业模式的核心围绕技术集成(硬件+软件)、数据价值挖掘和场景定制化展开。主要的商业模式包括:

1.反制设备销售模式。开发雷达、电磁干扰等反制设备,直接销售给政府、机场、关键基础设施单位。依托反制设备,提供定制化安防解决方案,即根据客户需求整合无人机、传感器、反制设备及软件平台,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。

2.设备租赁与培训。针对短期或低频需求的客户(如小型企业、景区),出租无人机及反制设备,按飞行时长或任务量收费。在提供设备的同时,也提供相应的培训,如无人机操作、安防系统维护等培训课程。

3.平台化集成服务。为固定空域,特别是重点监控区域,对低空飞行器进行安全监测、预警、反制及应急处置管理的平台化、集成化服务,通过长期的服务,或单次服务的模式收费。

4.保险与金融服务。利用无人机采集的数据为保险公司提供精准风险评估,或开发针对低空安防设备的专项保险。